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质量资讯 > 热点推荐

电信诈骗花样百出 老年人怎样才能远离电信诈骗陷阱?

作者:央广网 发布时间:2018-07-20 15:13:40来源:央广网

冒充熟人、冒充公检法、冒充名医、冒充银行运营商,不法分子采取“情感侵入法”“危言恐吓”等方式实施诈骗。不少老年人因信息闭塞,而轻信对方,毕生积蓄被一卷而空,不仅给老年人的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,而且严重影响了家庭、社会和谐稳定。经济之声《天天315》“诚信建设万里行”特别专题——《斩断电信诈骗的黑手》,本期聚焦:老年人怎样才能远离电信诈骗陷阱?

央广网北京7月1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《天天315》报道,近年来,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但从受骗者的受骗经历来看,这些手段、骗术大多拙劣不堪,这些骗术为什么就迷了很多人的眼?如何有效预防电信诈骗,斩断伸向老年的罪恶黑手?

记者在北京街头、超市随机采访了一些老人,大多数老年人都熟知防范电信诈骗的常识,防范意识比起往年已经有所增强,对于骗子惯用的打电话、发短信的套路,比如冒充警察、法官、检察官,说老人电话欠费、恶意透支、涉及洗钱等这些套路,大多数老年人都知道,其中,多数老人是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解的,还有部分老人是由于儿女时常提醒。

在互联网快速发展、人口加速老龄化的新趋势下,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呈现出花样翻新、层出不穷的特点。即使媒体频频曝光提醒,即使不少老人文化程度较高,但仍会有不少人掉入陷阱。

案例1:骗子冒充知名医院专家,电信诈骗老年人。骗子从网上购买了老年人看病的信息,然后冒充301医院医生、国家工作人员,抓到老年人有病急于治疗的心理,谎称国家对老年人有政策,买药到一定的数额以后,可以报销70%、80%。

案例2:陌生快递寄来巨额中奖单,其实是电信诈骗。陌生人寄来的快递件,收件人的名字、身份证、手机号码、住址等信息准确无误,打开后竟是一张巨额中奖单。不少老人可能都收到过这类快递件,有的老人可能一眼就能识破骗局,有的则可能就此落入陷阱。

案例3:视频中看到了“儿子”还是被骗。“儿子”通过微信联系刘女士汇款,刘女士要求和在国外的儿子视频,她看到真是儿子感到放心。由于时差原因,刘女士给儿子打了电话,但儿子没有接。她怕耽误儿子急需用钱,便把钱汇出。之后刘女士和儿子提到汇款的事,儿子竟对此毫不知情。刘女士把聊天记录截给儿子看,儿子也有些吃惊,怀疑微信被盗了。

除以上几种诈骗骗术外,还有一些诈骗行为,老年人要注意防范: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;冒充熟人诈骗;收藏诈骗;医保卡、社保卡诈骗等。

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裘叶表示,目前根据最高法的司法解释,诈骗罪的起刑点是3000元,如果构成了诈骗罪,会有三档的刑罚:三年以下有期徒刑;3-10年有期徒刑以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刑罚,根据数额或者情节、社会危害性等综合衡量其最终适用的刑罚。

裘叶建议消费者或老年人不要轻易给他人自己的个人信息。首先不信任何陌生的电话和信息;其次要警惕“熟人”;如果收到了相关信息后,不要立即作出任何判断,应该及时跟家人沟通


[ 责任编辑:xinhui ]

标签:

更多精彩关注微信:质讯

每日质量报道
分享到

关于我们|广告服务|人才招聘|联系我们|法律事务

Copyright © 2014-2017 zhiliangc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版权所有 2014-2017 每日质量报道 京ICP备1701639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