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地标”“团标”频出, 与“校服新政”背道而驰

自2015年 “校服新政”发布以来,许多地区的校服工作有了长足进步,但部分地区问题依旧。日前,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由于盲目追求制定“地方标准”、“团体标准”或“联盟标准”,导致一些地区“校服新政”的落地效果非常有限,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“偏航”。

“新政”观察:部分地区理解政策“方向跑偏”

距2015年6月国家四部委推出“校服新政”已过去已有八年多时间,个别地区校服标准较分散、管理部门协调不紧密、学生及家长参与度低等问题,仍未有明显改善。

相反,上海、江苏等地,把校服改革的重心,放在落实校服国标和健全落实校服工作机制上,“新政”执行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地区。校服质量和社会满意度逐年提升。

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,在于“校服新政”的理解方向。把精力放在标准制定上的地区,偏离了新政“加快形成有效管理服务体系”的初衷。

警惕:地方保护或借校服联盟标准“卷土重来”

记者调查发现,校服国标出台后,部分地区制定校服地方标准、团体标准、联盟标准的现象开始升温,但缺乏规范监督,已形成了一定的“监管真空”,成为校服国标落地的重要障碍。

此前有报道显示,因为未登记备案,早已于2016年被取缔的“浙江省学生纤维制品联盟”,其制定的《浙江省学生用纤维制品联盟标准》,时至今日仍作为当地部分学校校服采购的必要“打分项”,严重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。

专家对部分已公布的“联盟标准”评估发现,几乎都存在个别指标低于现有国标的现象。此外,还有一部分标准盲目追求高标准,导致个别指标设定脱离实际,完全没有实际应用价值。

目前所谓的联盟标准,其制定多由当地企业主导,流程没有监管,内容没有公示,缺乏专业评估审核,适用界限模糊……诸多的不透明,为可能的“黑箱操作”留下了巨大操作空间。

专家:国标之后再推地标“于法无据”

实际上,GB/T 31888-2015《中小学生校服》作为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,对学生校服的面料、制作安全要求和舒适度等都作了明确规定,已满足对校服安全与质量的保障要求。

对各地来说,应是大力推进和落实这一新国标,而不是画蛇添足,去研究“新地方标准”。

专家指出,当国家标准的等级高于地方标准,按相关法律规定: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后,地方标准即行废止。因此,目前各地执着于制定校服地方标准,其实是与四部委文件“严查对本地校服生产企业进行地方保护的行为,充分保障校服市场公平”的要求背道而驰,既无必要,同时也不合法。

来源:中国经营网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
文章目录
关闭
目 录